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王國法表示,主能源體現主旋律,就是要把綠色導向貫穿在煤炭采前、采中、采后的全過程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 王國法
質本潔來還潔去
近兩年來,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科普團隊帶著他們的《太陽石》系列叢書,走進高校、中學20余所,足跡遍及全國10余個省市,捐贈圖書2萬余冊,為學校師生們送上了精彩的科普盛宴。
“億萬年前,大量植物在泥炭沼澤中持續地生長和死亡,其殘骸不斷堆積,首先形成了泥炭。之后,又經過長期而復雜的生物化學、地球化學、物理化學作用和地質化學作用,逐漸演化成煤炭。”王國法介紹,科普團隊通過《發現太陽石》《開采太陽石》《百變太陽石》和《太陽石鑄青山》四冊內容,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煤炭勘探與開發、清潔利用和轉化、礦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科學知識,讓孩子們了解煤炭“質本潔來還潔去”的前世今生。
王國法表示,在采前、采中、采后三個階段,都要貫穿綠色、安全、高效理念。從采煤的設計上,就要符合綠色環保要求,減少對生態的負效應。開采過程要推進綠色開采,采后要進行沉陷區的治理、地表的治理,對整個采區生態治理修復。“盡管當前新能源發展很快,但主體能源仍然以化石能源為主,這在全球范圍內、在很長的時間里,不會改變。尤其是我國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,決定著在能源轉型過程中,煤炭能源的安全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和橋梁,不能盲目“去煤化””。
技術要看“經濟性”
近十年來,我國采煤行業的綠色礦山建設如火如荼。各地通過技術創新、政策支持和產業轉型,煤炭開發和環境保護日益協調。
“如今,只要到現代化煤礦看一看,就會顛覆許多人對采煤的傳統認知”。王國法介紹,在這些綠色礦山,采煤不見煤——煤炭從井下到煤倉、到洗選再到用戶終端,多數在封閉場景下運行。尤其是蒙陜交界處,30多年前黃沙漫漫、難見綠色。如今,地方政府從煤炭銷售中按比例提取專項資金治理環境,沙地基本被殲滅,煤礦復墾后也綠樹成蔭。其中,準能集團就是綠色礦山建設的一個樣本。資料顯示,40多年來,準能集團復墾綠化總投入28.8億元,完成綠化面積9.85萬畝,植被覆蓋率由25%提高至80%以上,水土流失控制率達到80%以上,植物增加到240種以上,幾十種野生動物在礦區棲息落戶。
“這些綠色礦山的綠色實踐,重要的一條就是更加注重綠色技術的‘經濟性’,循序漸進”。王國法表示,“企業只有生存才能發展,技術再好,如果不經濟,也無法推廣。綠色開采和生態治理的新技術還必須不斷突破低成本瓶頸,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。”
耦合開發循環利用是方向
過去的一年里,我國綠色低碳水平不斷提升。部分指標顯示,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2.7%,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幅超過3%,非化石能源(水電、核電、風、光及其它新能源發電)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37%。“在應用側,煤炭燃燒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。但在生產側,煤炭開采幾乎不會產生碳排放”。王國法說,建設綠色礦山、推進煤炭安全高效生產和清潔高效利用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。
首先要提高原煤洗選,這也是降低細顆粒物的重要一環。這些年來,有關方面不斷提高煤炭洗選,預計全國可以達到80%左右的入選率。進一步提高煤炭的洗選率,推廣煤炭分級分質利用,開發煤基新材料,是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。
同時,要加強生態修復。挖出黑的、留下綠的,挖出坑溝、復墾平地,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路徑。“種花種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,比如我們在西藏看到的一個礦,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。礦山帶動周邊村落搞綠化,明顯比沒開發地區美化許多。”王國法說。
導入工業生態,開展資源耦合開發和循環利用是綠色礦山的方向。王國法建議,在環境約束加大、新矸石場很難獲批情況下,煤炭企業既要量力而行,更要盡力而為。可以把煤矸石回填,也可以把煤矸石做成建材,有的煤礦把煤矸石做成催化劑,加大復墾區作物對氮磷鉀的吸收,也值得嘗試;在保水生產的同時,可以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疏干水用作礦區周邊生態用水,實現生產生態一舉兩得;可以在煤炭采空區開發光電、風電等,推進“煤、電、化、新”耦合及基地化/園區化建設,實現煤炭開發與地區社會經濟、環境生態的綠色協調發展。
來源轉載于中國能源網
本文僅供讀者參考,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,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。如因文章侵權、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,我們會及時處理:tousu_ts@sina.com。
舉報郵箱: Jubao@dzmg.cn 投稿郵箱:Tougao@dzmg.cn
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
大眾商報(大眾商業報告)并非新聞媒體,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
Copyright ©2012-2023 dzmg.cn.All Rights Reserved
湘ICP備2023001087號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