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記者 汪友若
在退市機制規范化的背景下,“博弈基金”逐漸回歸理性,今年a股市場盛行的“退市股”炒作幾乎消失。
6月13日,成功退市、和佳退市、銀河退市三只股票正式進入退市整理期,預計最后交易日為2023年7月5日。截至收盤時,成功退市暴跌78.26%,和佳退市、銀河退市分別下跌69.09%。、46%。
6月12日,兩只正式進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也暴跌。其中,新文退出0.24元,跌幅高達73.33%;奇信退款報告0.48元,跌幅高達70.73%。
根據有關規定,進入退市整理期的公司首日交易無漲跌限制,其次每日漲跌限制為10%(科技創新板20%),退市整理期為15個交易日。
今年以來,a股退市公司名單不斷更新。6月12日晚,深圳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*ST文化、*ST易尚和*ST股票上市。以上三家公司均為金融退市,將從今年6月20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。當晚,另一家*ST天潤、*ST宏高、*ST海投宣布股票有終止上市的風險,均因觸發面值規則而瀕臨退市。
自2020年底交易所發布一系列退市新規以來,a股市場退市節奏不斷加快。在全面注冊制度的背景下,進一步加快資本市場適者生存的正常退市機制。據統計,1999年至2019年20年間,只有60多家公司被迫退市。自2020年以來,a股市場被迫退市的公司數量逐年增加,2020年16家,2021年17家,2022年42家。截至6月13日,2023年已有10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手續。根據Choice數據和上市公司公告的不完全統計,年內約有43家上市公司被迫退市。
退出渠道多樣化是近年來退市機制加速的另一個主要特征。2021年是退市新規實施的第一年,當年強制退市的公司有17家,其中10家是金融退市,7家是交易退市。2022年,強制退市公司42家,其中39家觸及財務退市指標,占90%以上。自2023年以來,交易退市、金融退市等案件不斷出現,其中*ST澤達、*ST紫晶作為觸發重大非法強制退市標準的案件,一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。
中國證監會此前表示,資本市場的良性循環需要適者生存。正常退市機制的形成,有助于持續檢驗和監督企業的經營發展,最終形成適者生存氛圍,促進上市公司整體質量,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,實現資本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功能,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。
回顧2020年以來退市股票的市場表現,可以看出,退市機制正常化后,投資者的心態逐漸回歸理性。此前,當股價還有一線希望回到1元以上時,市場上出現了一些“面值退市股”,股價走勢可能會上演“天板”,也可能會持續漲停。市場分析人士認為,在收盤價連續低于面值的退市股票退市前夕,仍會有資金炒作,主要是因為一些基金對公司或大股東有“保殼”的幻想。但自今年以來,這種類似的資本投機行為幾乎消失了。
中金公司認為,加強a股市場退市制度有助于確保股市的合理供應,并有助于提高a股的回報率。加快正常退市機制的發展,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資者的風險意識,減少了投資者的“小”和“差”行為,鼓勵投資者關注基本質量好、行業發展前景好的公司,培養了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概念。
本文僅供讀者參考,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,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。如因文章侵權、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,我們會及時處理:tousu_ts@sina.com。
舉報郵箱: Jubao@dzmg.cn 投稿郵箱:Tougao@dzmg.cn
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
大眾商報(大眾商業報告)并非新聞媒體,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
Copyright ©2012-2023 dzmg.cn.All Rights Reserved
湘ICP備2023001087號-2